栏目分类
新闻动态
长期以来,大明王朝著名的“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饱受世人诟病,究其原因是大家觉得朱由校身在其位,不谋其政。作为一个皇帝,却长期不作为,将朝政拱手让与“九千岁”魏忠贤,自己躲在深宫里专心当木匠。而“九千岁”魏忠贤背着朱由校干了一堆烂事,为十多年后大明王朝的轰然倒塌埋下了种子。其实作者对这种观点不敢苟同,可以说朱由校是历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之一。
“木匠皇帝”朱由校何尝不想有所作为呢?但历史的车轮不允许,或者时势不允许,因为他接手的实在是一个烂摊子,已经是积重难返了。当然作者说这话并不是为了“木匠皇帝”辩解,他确实对明朝的灭亡带有一定的责任,但是他的责任也是最小的。国事不可为,不是明熹宗朱由校不愿意为,而是历史的因果关系重重叠叠,留给他操作或者说突围的空间几乎等于零。
后金在辽东攻势凌厉,大明王朝为辽东饷银的问题饮鸩止渴,种种作为可以说是自掘坟墓。或许这一切,明熹宗朱由校早已经心知肚明。所以让争权的人去争权,让魏忠贤和杨涟们在困局中去有所作为吧。朱由校是明知不可为而不为之,宁愿随波逐流,或者说在另一个领域有所作为,比如干木匠活。
展开剩余76%这份聪明似乎是糊涂皇帝难得糊涂的真切写照,但是却是无人懂他。若干年后,他的弟弟崇祯皇帝在最后的历史困局中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终徒呼奈何。或许“木匠皇帝”朱由校那张寂寞的脸才反衬得格外清晰,令人印象深刻吧。其实明熹宗朱由校上位的前几年还是颇有作为的,他在处理历史问题上为其带来生前身后的美誉,作者举例说明。
早在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五月,朱由校就为张居正洗清冤屈,为他官复原职。朱由校深切赞同户部左侍郎陈大道为原任内阁首辅张居正所列的二十项功绩。同时朱由校认为张居正在治理大明王朝方面的确“功不可泯”,所以为其昭雪,并给予厚葬。这是天启皇帝对祖父万历皇帝错误的一次修改,也是对历史真相的一次探究与致敬。
甚至朱由校的脚步不止于此,还走得更远,走到了建文时代。大家都知道方孝孺是建文帝朱允炆时期的忠臣,被后来起兵的燕王朱棣诛了十族。在天启二年二日,明熹宗下旨,称:“方孝孺忠节持著,既有遗胤,准与练子宁一体恤录。”此前方孝孺的十世孙方忠奕来京为延续一线血脉“伏阙上书”(见《明实录》《熹宗实录》)。
天启皇帝抚恤方孝孺呢遗嗣,为历史留下一个温情的注脚,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独特个性。但在朱由校与魏忠贤的关系处理上,这样的个性为大明王朝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历史是由细节构成的,其实也是由关系构成,不同的人物关系及其命运走向,打造了不同的历史细节和历史情节。
位置决定脑袋,什么样的位置决定了什么样的人物关系,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朱由校和魏忠贤的关系。忙于木匠活的时候,明熹宗朱由校让魏忠贤自行裁决朝政。由此,在万历皇帝朱翊钧怠政的基础上,天启皇帝朱由校又有意无意地加了乱政的方子。杨涟等重臣纷纷去职,朝局的正邪之争全面失衡,大明王朝的崩溃呈现了不可遏制的态势。
这其中,天启皇帝未能处理好他与魏忠贤的关系是重要原因,甚至在去世之前,还交代继任者崇祯皇帝要善待魏忠贤。虽然崇祯杀伐决断,未让魏忠贤继续苟活人间,但一切为时己晚。魏忠贤遗留下的所有破坏效应,在王朝最后的十七年一览无遗,究其原因,实在是木匠皇帝朱由校犯下的错。
朱由校还把努尔哈赤的祖坟给挖了,金国帝王陵寝毁于一旦。朱由校这么做目的只有一个,泄“王气”,断龙脉,阻止后金上位,阻止历史的浩荡车轮。天真的皇帝朱由校认为一切都是因果轮回,而人定可以胜天。木匠皇帝朱由校留给世人展示了他不同的性格层面,也展示了其对大明王朝的应对态度与无能为力。
在历史的进程中,一切都在如火如茶,大明帝国漏洞多多,缝缝补补已经毫无用处。要不是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袁崇焕在宁远之战中成功阻击了努尔哈赤十三万大军,明熹宗朱由校的天启时代很可能守不住,他也很可能成为亡国之君。不过木匠皇帝实在是很幸运,没有将最后的决战留给自己,而是留给了他的继任者崇祯。
时也命也?人间再无天启皇帝。从正德到万历再到天启,历经了游乐皇帝、炼丹皇帝、木匠皇帝。似乎说明了大明王朝最后几个皇帝都是蛮有个性的,但这几个人中最寂寞的主儿无疑是木匠皇帝朱由校。木匠皇帝朱由校只能在斧头与木头之间,竭尽所能地寻找自己的精神寄托。也许“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这句话正好可以概括明熹宗朱由校的一生。
发布于:天津市下一篇:没有了